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铁皮石斛功效 > 杂交水稻研究过程

杂交水稻研究过程

时间:2023-11-08 00:50:28

本文目录一览:

袁隆平从哪一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4年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2、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3、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5、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6、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袁隆平教授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袁隆平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1974年推出的“超级稻”品种,创造了每亩产量达到了10,000斤的惊人成绩。

天然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

我在以前的新闻中看到,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发现了野生稻,袁隆平老师即在试验田里与现有稻杂交,通过很多次的试验,成功完成了杂交水稻。亩产量超千斤。袁隆平老先生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国家荣誉奖章,另我国現在帮助第三世界种植袁隆平老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

天然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杂交水稻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一)、制种基地的建立 1、基地选择 在选择隔离条件好,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地势开阔的田块,排灌条件好,集中连片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易于管理的地方,建立制种基地。 2、制种田选择 应选择地力均匀,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非冷底田进行制种。两系制种田无水库水和冷浸水灌溉制种田。 (二)、制种季节的选择 应根据不育系对温、光、湿度等因素的要求和种性特点,结合当地制种基地的气象资料,综合考虑,安排制种季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宜安排在夏秋季制种。